《村居》古诗教案

时间:2025-03-31 11:24:39
《村居》古诗教案5篇

《村居》古诗教案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村居》古诗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村居》古诗教案1

教学要求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朗诵古诗,想象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春天的美好。

重点难点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古诗二首

村 居①

[清]高鼎(dǐnɡ)

草长莺(yīnɡ)飞二月天,

拂(fú)堤(dī)杨柳(liǔ)②醉(zuì)③春烟④。[句导读:这两句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

释义: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儿童散学⑤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yuān)⑥。[句导读:这两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释义: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在农村时亲眼看到的景象,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咏(yǒnɡ) 柳

[唐]贺知章

碧玉①妆(zhuānɡ)②成一树③高,

万条垂(chuí)下绿丝(sī)绦(tāo)④。[句导读:这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

释义: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就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不知细叶谁裁(cái)⑤出,

二月春风似⑥剪(jiǎn)刀。[句导读:这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释义: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赏析: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1. 学习古诗《村居》。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古诗。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外积累的文字、图片等。

一 激趣导入,积累词语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板书课文题目:村居)

1.学生朗读课文题目。

2.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村居》是他写的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诗。著有《拙吾诗稿》。

二 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in。“趁”的韵母是en,不是eng。“鸢”不要读成yān。

2.课件展示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

节奏划分: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语速要稍慢,读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要带着活泼、开心的语气。

学生反复读诗。接受快的同学可以试着背诗。

3. 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学生汇报交流。

例:诗=讠+寺 (寺庙旁有人在说话) 村=木+寸 童=立+里

3.教师针对会写字进行书写指导。

诗: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寺”不要丢掉最后一点。

村: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木字旁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童:按照上小下大的结构书写,“里”横画较多,注意在田字格里的布局。

4.交流快速背诗的方法。

学生甲:用唱诗的方法来背诗。

学生乙: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诗。理解了每句诗歌的意思,知道连起来讲的是什么意思,就可以背诗。

三 品悟古诗

1.有同学说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背诗,那么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组长汇报。(教师课件展示)

小草生长,黄莺飞翔,正是春光明媚的二月,

轻拂河堤的杨柳沉醉在春天的烟雾之中。

村子里的小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到了家,

急忙趁着温暖的东风快活地放起了风筝。

2.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①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

②学生自由读诗。

③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

④你能把你看到的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⑤你觉得诗句中的哪些字词用得好?说说你的理由。

生:“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天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柔态、神韵。

⑥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你们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

⑦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这么多美妙的画面,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

(2)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①在这么好的春光里,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放风筝。(板书:儿童散学归来早, ……此处隐藏4498个字……内容,那你猜猜看这首古诗是写什么季节?

——对,写的是春天的山村美景,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播放 PPT 古诗画面)(柳树、小草、小鸟、儿童、风筝)

——请你来说一说第一句古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是什么意思?(幼儿尝试逐句理解古诗,教师加以补充更正)

——古诗《村居》描述了一幅美丽的山村春景,早春二月,村子里的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早早的回家,赶忙趁着东风使劲吹的时候,把风筝放上蓝天。

4.让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古诗《村居》。

——这样一首美好的古诗,我们可以用什么美好的画面去展示这首古诗呢?(逐句请幼儿用笔画出来)

——好了,我们一起看着你们画的古诗把这首古诗朗诵出来吧!

5. 幼儿尝试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诵古诗。

——这首古诗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那古人是怎样朗诵古诗的呢?

——(教师起立模仿古人摇头晃脑朗诵古诗)古人朗诵古诗和我们平时念儿歌有什么不同?(幼儿谈论交流)

——对的,念儿歌比较欢快,有节奏,而朗诵古诗我们要慢一些,要有感情、有韵律,还要摇头晃脑。

——现在我们也学着古人有感情、有韵律的朗诵这首古诗吧。

6.延伸活动。

——我们也趁着在这美丽的春天出去放风筝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幼儿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兴趣比较浓,活动目标基本实现。古诗第二句“拂堤杨柳醉春烟”中的“醉”让幼儿理解起来就有些困难,因此,我让幼儿模仿醉酒的人摇头晃脑两手左右摆动,感受“醉春烟”。整首古诗

中最能引起幼儿共鸣要数后两句,由于他描写的就是幼儿的生活与游戏,就能使幼儿产生共鸣感。幼儿对于绘画展现古诗《村居》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从幼儿根据每一句诗画的一幅画,不看诗就知道画面描写的是哪首诗。

不足之处:在活动中对幼儿的表达要及时的鼓励和肯定,教师对于古诗的解 释注意通俗易懂,语言儿童画,朗诵示范要注意语言的节奏韵律。自己对古诗教学也缺乏经验,在教学方法策略上应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需要适时调整,做进一步改进。

《村居》古诗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3、在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4、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请一生回答)它是一首——词(学生接着说)。是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屏幕出示:教师提供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农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农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读。

4、预设: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ao、bo(板书)

注意:“莲蓬”的“蓬”。

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媪。连着前面的“翁”一起读。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5、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这次要求看着屏幕读。(屏幕出示)

6、指名读。

教师指导:读通、读正确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茅檐/低小”,哪里停顿了,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的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来,在位置上自己再练一练。大家一起读。

7、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了便于比较,我把这首词,变了个样。(屏幕出示)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空行,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8、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片,男同学读下片。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1、同学们,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这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

4、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来,再读课题。——清平乐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你还看到了什么?——青青草。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村居》古诗教案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