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

时间:2025-03-31 11:25:38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1

反思主题:着重指导发明经过,忽略人物心情变化!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一篇记叙文,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写了雷奈克的医生一次偶然的发现,从中受到启发,通过反复实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上课之初,读题质疑: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谁发明的?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东西做的?是怎么发明的?问题直奔主题,自然进入新课的教学课中。学习课文第二段,讲的是雷奈克从两个孩子玩跷跷板的游戏中得到启示,用小木棍听到了病人的心跳和内脏的声音。这是本文的重点段落。教学这一段先读课文,再指复述,接着演一演,说一说雷奈克会怎么想,怎么做。在这里没有着重讲雷奈克心情的变化,所以孩子在做本课的练习时有些盲目。都是“惊奇”、“激动”等的概括,对于标点的变化也没有着重讨论。孩子对于人物心情在此的变化没有进行更深入的讨论,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泛泛体会。

而对于发明听诊器的过程,我带着孩子一遍一遍在复述,所以基本上每个孩子都可以说出来。对于课文所反映的道理:告诉我们只要平时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却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一带而过,孩子不能留下深刻印象,让自己写时,有孩子又离题太远,发挥过度。

课堂时间要合理分配,不能只为突出重点而忽视整体教学!人物情感变化是需要孩子用心去体会,本来就不太容易教学,所以课上应有专门指导练习,学生才能走进人物内心,深入理解课文!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2

1、 质疑中激趣导学。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确实,我们的教学理应顺应孩子的需求与发展规律。教学伊始,通过出示的“听诊器”实物引出课题,学生自然想知道有关于“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内容,就会对所学的课文产生兴趣,带着解疑的愿望去阅读,就提高了读书、学习的针对性。

2、层次阅读中深入对话。阅读教学应在语言文字中走几个来回,应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在阅读解疑后,安排再读课文,结合课文说说自己的感受、想法,能使学生再次走进了课文,走进了主人公,同时,通过交流又获得了情感的释放。

3、阅读对话中有效训练。在感悟课文的同时,语文教学决不能忽略语文能力和思辩能力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不能空穴来风,找准生发点训练,则能收到多种功效。在指导“如果??就??” 造句时,抓住文中句子——一个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内脏运动就会出现异常。出示四句写有“如果??就??”围绕课文内容的填空,进行环环相扣地推理造句,既培养了思维能力,又进行了说话训练。讲述发明听诊器的过程也分两个层次,先是初读后的汇报,再是游戏体验后的加入想象后的创造性的描述,能使认识更为深刻。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后记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一篇记叙文,课文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是一篇科学故事。文中写了一名叫雷奈克的医生一次偶然的发现,从中受到启发,通过反复实验,发明了世界上地一个听诊器。告诉我们只要平时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抓住课前质疑,课中实践,课外延伸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出文本。

课伊始,先板书课题,指名说说见过的听诊器是什么样子的。再读课题质疑。学生们提的问题有: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谁发明的?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东西做的?是怎么发明的?问题直奔主题,自然进入新课的教学。

课中,学习课文第二段,讲的是雷奈克从两个孩子玩跷跷板的游戏中得到启示,用小木棍听到了病人的心跳和内脏的声音。这是本文的重点段落。教学这一段先读课文,再指复述,接着演一演,说一说雷奈克会怎么想,怎么做,体会雷奈克整日思索着“有没有办法及早发现人体内的这些变化?”这种致力于医学研究的尽职精神。

接着,我让学生也来学习课文做个试验,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桌一人耳朵紧贴桌子一头,另一人在桌子另一头用笔划着桌子。那

么在一头的同学就能听到了响亮清楚的划桌子声。如此同桌互听。第二个试验是将纸卷成筒儿,一头靠着同桌的胸腔,一有关当局凑近自己的耳朵,听对方的呼吸声、心跳声。由于试验时做得不够严密,纸筒会露风,而且班上并不是十分安静,所以听到的大多是轰隆隆的空气声。也有同学听到了咚咚咚的心跳声。实践给学生们带来了一个惊喜,一个发现和一次体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他们有了实践发现后非常兴奋,对听诊器的可行性有了感受,也对雷奈克的高兴有了感悟。 课后,我布置同学们写一篇日记“做试验”,要求将做试验的过程感受写下来。再找一找有关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读一读。写日记的过程是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课文之后的升华,有利于积累运用文本语言。而读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则是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读好书。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3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一篇记叙文,课文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是一篇科学故事。文中写了一名叫雷奈克的医生一次偶然的发现,从中受到启发,通过反复实验,发明了世界上地一个听诊器。告诉我们只要平时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抓住课前质疑,课中实践,课外延伸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出文本。

课伊始,读课题质疑: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谁发明的?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东西做的?是怎么发明的?问题直奔主题,自然进入新课的教学 课中,学习课文第二段,讲的是雷奈克从两个孩子玩跷跷板的游戏中得到启示,用小木棍听到了病人的心跳和内脏的声音。这是本文的重点段落。教学这一段先读课文,再指复述,接着演一演,说一说雷奈克会怎么想,怎么做,体会雷奈克整日思索着“有没有办法及早发现人体内的这些变化?”这种致力于医学研究的尽职精神

接着,我让学生也来学习课文做个试验,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桌一人耳朵紧贴桌子一头,另一人在桌子另一头用笔划着桌子。那么在一头的同学就能听到了响亮清楚的划桌子声。如此同桌互听。第二个试验是将纸卷成筒儿,一头靠着同桌的胸腔,一头凑近自己的耳朵,听对方的呼吸声、心跳声。实践给学生们带来了一个惊喜,一个发现和一次体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他们有了实践发现后非常兴奋,对听诊器的可行性有了感受,也对雷奈克的高兴有了感悟

……此处隐藏8108个字……再次试听,兴趣高昂。

4.师生小结,通过这段学习,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雷耐克呢?

生: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全身心为病人着想,全身心为病人服务的伟大的雷耐克医生。

通过这样一段方式的学习,通过可感可摸可触的方式,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都有所得,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教材的特点,有序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语文学习,从文本引入,以文本为抓手,披文入情,引导学生练说雷耐克是怎样做的,其实就是模仿运用教材中的语言,然后在感情练读的基础上,进行改句的练习,让学生充分感悟,创造源于生活,灵感来自观察和思索。

课堂的生动有趣,学习的效果自然也提高了。学生也越来越喜欢上语文课了。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14

昨天在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三年级语文苏教版第13课《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一路走来,有成功也有遗憾。同事们很诚恳的和我探讨了我的课堂。

从课题入手导入,“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预习去哪了?同事开诚布公的问我。学生已经预习了,想知道的,或者疑问已经提出甚至解决了。此处有些做做。我觉得也是。

初读课文,带了三个问题,一是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二是,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三是标注自然段序号。主任说初读课文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带的问题多了就影响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有道理,得精简。

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用学生提出的疑问作为引线,把学生引导段的理解上。为什么要发明听诊器?怎样发明的?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自然段,去读,去说。理解自然段的意思。这个环节教学中总觉得学生深入不进去,理解的深刻程度不及我预想的。也许是预习的不够好吧,至今不得其解。

在用“果然”造句的指导上,我让学生亲自实践了雷奈克的做法。让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用手挠桌子的一端,学生清楚的听到了声音。很有感悟的用“果然”造句。好多学生都高高的举手,迫不及待的把自己的句子讲给大家听。我点名柳润泽说,他说了个很长的句子,是个正确的句子,我肯定了他的句子,点出句子长了点。听课的老师看到了他的沮丧,后来听课的老师告诉我,他在下面酝酿了好久,说了改,改了说,最后鼓起勇气,很自信的举起手,你点了他的名字,他很高兴,把自己准备的句子说给大家听,可是你说他的句子太长了,他很失望。听了这些我的心紧了起来,是啊,孩子准备这么一个长句子不容易,我应该鼓励啊。听课的老师说,我在班里鼓励学生造句长一些,多么难啊,教他们形容词,修饰,我们巴不得他们造长的。我很惭愧的说出了我当时的想法,我怕学生造长句子在考试的时候出错,影响成绩。同样是个造句,十个字就得满分了,你造个长句子,出错的几率大了,说不定那个词用错了,哪个地方矛盾了,分数就没了。所以当时我就很自私的让他改短。在评课之后,我对这个问题在班里检讨我的错误。尤其是“果然”这个词,在造句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只造后半句。如:果然听的很清楚。让我庆幸的是我们班的学生在我指导造句的当时,都把句子造全了,如:老师说木头能传递声音,我把耳朵贴在桌面上,用手指挠桌子,果然清楚的听到了挠桌子的声音。这个小小的成功得益于我让学生真正的动手做了,从实践中得出的知识经得住考验。

学习课文最后一段,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发明了。我让学生自己学习,在自学的基础上把自己理解的第一个听诊器的样子画在一张纸上。学生认真的读,仔细的画。我就巡视孩子们画的情况,突然我看到班里王雨诺同学画的听诊器很怪异。我仔细看,还是没看懂。我就问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他简单的一讲,有他自己的想法,让他在讲台上讲给大家听。他很大方的走上讲台,举起他的画让大家看,学生们先是一阵大笑,我说:“王雨诺同学画的听诊器有些特别,我也没看懂,就请他给我们大家讲一讲,他画的听诊器。”我和学生们一样好奇的看着他的画,听他讲解。他说:“这花瓣状的边缘是听诊器的一端,是用柔软舒服皮革的材料制成的,这样放在耳朵上或身体上会更舒服些,而且不会感觉凉。下面这个把状的设计是为了让医生握着更舒服,更容易操作听诊器给病人听诊。”“太好了,你吧雷奈克的发明推进了一步!”我和同学们同时给了他热烈的掌声。这就是发明创造。发明创造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肯动脑筋,就会有新的进步,我们人类的文明就是在许多这样爱动脑筋的人的推动下不断发展进步的。我发自内心的为这个同学的精彩讲解感到骄傲。这篇课文的重点就是让学生热爱科学,培养学生对发明创造的兴趣,多么鲜活的事例啊。直到现在,听诊器放在我们身上还冷的我们一颤呢。

我感到在学生那小小的脑瓜里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创造的欲望。老师要是能把它点燃,那将是智慧和创造的爆炸时代!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15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是一篇科学故事,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肯动脑筋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道理。

教学这篇课文我按照故事发展的原因、经过、结果让孩子自行地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进行自学,再有选择地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话去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跟着教师相机进行指导理解重点词句,最后让学生思考学习课文后带给自己的启示。

一、直奔重点,整体把握。

如《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这篇课文,学习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是本文的重点。在精读课文时,我带领学生直奔第二自然段,以各种形式的朗读后让孩子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大部分孩子只是看着课文读句子,课堂也因此显得没有什么生气,冷却了许多。尽管这样,我没有放弃,心想一定要会有孩子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于是鼓励孩子们再用心思考,终于两个孩子的回答打开了僵局。平时不爱发言的敏玲答道:“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是有一天,他缓步从一个公园经过时突然被两个男孩玩跷跷板所吸引,于是停下来观察,发现了办法,做成听诊器;另一个期待能发言的健坤答道:“我认为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是这样的,他在公园缓步走过时受两个男孩玩跷跷板的影响后马上回到医院进行试验做成听诊器的。”其他孩子听了以后不由得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二、挖掘空白处,让孩子想象说话。

第二自然段的“他高兴极了,马上跑回医院。”,我让孩子展开想象,说说此时的雷奈克一路上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然后在孩子们想象说话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三、顺藤摸瓜,自主悟理。

学习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虽然花了近半节课时间,但我觉得还是值得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后面两个自然段的学习也非常顺畅。学习完全文,我引导孩子说说雷奈克是个怎样的人时,很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有的说雷奈克是个负责任的人;有的说他是个善于思考的人;有的说他是个爱动脑的人,有的说他是个喜欢改进的人,听到孩子们的回答如此的精彩,我趁机将他们的答案揉合成一句话。此举让孩子们真切地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对待学习。

由部分再回归到整体,让学生再次走进课文,通过“说说雷奈克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的交流,能使学生对雷奈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实践、致力于医学研究的精神有更清晰、更深刻的感悟,激发了立志向雷奈克学习的愿望,情感得以升华。

《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