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
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掌握难认难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大意。
教学准备
由文言文改编的动画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今天我们学一篇古文,古代的文言文,和我们现在的白话文有很大的区别。现代白话文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兴起的。古文与白话文有很大区别。比如这个字(板书“之”),谁能为它组词?(光荣之家)
3.知道词语的意思吗?(光荣的家庭)其中的“之”字怎么讲?(当“的”讲。)
4.对,当“的”讲。这个“之”字是古文中常用的一个字。现在用它一般都当“的”字讲;但在古文中,它却有许多种讲法。我们今天这篇课文里,“之”字先后一共出现了六次,大致有三种讲法。有时即使是同一个用法,所指的对象也不同,真的有点复杂。大家一会儿读的时候要注意细心区分、理解。现在大家打开课文,读一下课题。
师:翻开后页的注释,看看这个“弈”字是什么意思。(下棋)
师:“学弈”呢?(学习下围棋)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下面大家各自读读课文,尽量读通顺。(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2.能读给大家听吗?
3.敢读就很好!虽然有些地方读得比较吃力,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值得称赞。这样吧,跟老师一起读。标记注释,理解字、词、句。给大家5分钟时间。(生开始按要求自学课文)
4.师评价:有进步!理解了每句话的意思,同学们会读得更好。比如,出示第一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句话怎么理解?你是怎么弄明白的?
5.师小结方法:看注释,逐词翻译,把每个词语的意思连起来,注意把意思说通顺,这样就能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请同学们运用这个方法自学课文,把不懂的句子画下来。
6.交流汇报。你读懂了哪些句子的意思?哪些句子还不理解?
7.根据学情,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每一句话,再让学生试着全文翻译,把握大意。
三、再读课文,熟读成诵
1.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有停顿。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懂。大家拿出笔来,听我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停顿了,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板书画斜线“/”)为了大家便于听和画,我读得慢一些,停顿也放长些。明白吗?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下面各自按照画出的斜线朗读一次,停顿的地方,可以夸张些。(学生各自练习朗读)
2.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师示范)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学生练习)
3.大家读得真不错,敢站起来“晃一晃”吗?
4.再重读一下这一句。(示范:“为是/其智/弗若与?”)注意是问号。(多读几遍)
5.谁再来读?(先后四人读课文,师随机指导、示范。再齐读。)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
1.“弈秋”是什么意思?讲详细点。
①他的棋艺到了什么程度?
②该怎么读第一句话?生试着读。
③这句话中“者”字是什么意思?如:作者、读者、胜利者中的“者”呢?
④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的人”来讲。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生答是)
2.第二个问题:作者假设弈秋干什么?(教两个人下围棋)
3.第三个问题比较难答,这两个学生表现怎么样?学习的结果怎么样?一个一个说。
(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听弈秋的教导,但一心以为有天鹅将至,想拉弓射箭。第二个人不如第一个人。)
同学们很会利用注释,所以讲明白了,很好。这段话你是说明白了,但听起来有点硬邦邦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你只是把注释原封不动地套了进去,显得有点死板。其实你把注释的意思理解了,然后把它变成自己的话,很自然地讲出来就行了。现在大家练习说一下,同桌的两个人互相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4.最后一个问题:造成他们学习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分析的?先把有关的原句读出来。大家一起读,看你们的想法一致不一致。
生:(齐读)“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师:谁能直接用自己的话把它解释出来?
5.好了,这几个问题一讨论,课文内容就都明白了。谁还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三、拓展延伸
1.大家感觉到了文言文学习的滋味了吗?其实原文前面还有一句:“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能自己理解一下吗?
2.你们需要什么?(注释:数〔shù〕,技艺,技巧。)
3.出示注释,学生自学,全班一起交流。
4.我对这句话有了一些改动,看能否懂。懂就自己给自己鼓掌。让我们把这句话记在自己的心中。来,一起读:专心致志,则得也!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抄写生字词。
课后习题
一、看拼音写字词。
xuéyì()hóng()鹄zhuānxīnzhìzhì()
二、请你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使弈秋诲(huìhuǐ)二人弈
曰( ……此处隐藏14238个字……PT显示的文章思路流程理清文章思路。)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是读,用读把握文本言语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是文本原生价值的开发。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质疑,有利于学生不断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2——15自然段
1.“我”随父亲进山“访兰”的所见。(出示PPT图片,欣赏瀑布兰草。)
读课文2、3自然段。(读出景物的优美,读出兰的高雅不俗。)
(板书:野兰 清妙 仙品)
2.父亲同“我”谈论什么?
(野兰与家兰的特点。)
(板书:家兰)
3.野兰与家兰有些什么特点呢?
⑴家兰“好看”,野兰“清爽”。(板书:好看 清爽)
⑵野兰是空谷的幽物,得天地自然的原气,长山野水畔的趣姿。
家兰是玩赏的盆景。
(板书:空谷的幽物 玩赏的盆景)
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理解“得天地自然的原气,长山野水畔的趣姿”,理解“空谷的幽物”。
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读出供人玩赏的家兰的特点:叶更嫩,花更繁更大。
⑶家兰美得太甜太媚,为被人欣赏而生长,格调俗。
野兰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格调不俗。
(板书:为被人欣赏而生长 俗 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不俗)
4.抓住野兰与家兰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对比手法的写作方法。(板书:抓住特点 对比)
5.解释父亲为什么不再带回野生野长的兰草培栽。(板书:敬仰 鄙视)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具有语文味,关键是咬文嚼字,关键在于“批文入情”。抓住我的所见反复研读,让语言文字生成具体美丽的画面;抓住野兰与家兰的特点在对话中进行对比,体会兰的格调。此环节既学习表达又为情感升华蓄势。
四、情感熏陶,提升人格境界
1.齐读最后自然段。
2.我为什么再也不敢挖野兰了?我为什么后悔毁了野兰?从中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野兰是什么情感?
3.野兰不愧花中君子,父亲不愧教子有方。父亲用野兰教育了孩子要怎么做人。学了文章后,我们也应该懂得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做一个像野兰一样有格调的君子了。
齐读出:(PPT出示)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4.重复:我们也应该懂得做一个像野兰一样有格调的君子了。
再次齐读: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5.现在大家明白课文为什么以“访兰”为题吧?
(板书:以兰喻人)
设计意图:育人,这是选这篇文章的目的;学习表达,是选文具有的言语形式。此环节让学生得意得言,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驻留内容,及时运用。
1.同学们或许在不断警示自己做一个像野兰一样的人: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2.谈收获:表达方法方面的收获;做人方面的收获。
2.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将如何做到:“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可小练笔也可即兴交谈。)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结果在于学生驻留了什么知识以及如何运用知识。此环节学生及时说出学习收获,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学习内容的驻留;学生小练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
《访兰》课文理解
教材简析
课文写了父亲养兰、赏兰,“我”随父亲访山中之兰的一段亲身经历,一种真切感受。文章或写景,或抒情,或问答,丝丝入扣,娓娓叙来。作者把“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的空谷之兰的底蕴和神采,和盘托出。这些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它不俗,叶纯,开的花纯,有灵性,原因在于“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作者借父亲之口,赞美了兰花的不俗,直透人生的真谛,切入生活的本质,让人读来可思,思之有悟。
课文以兰喻人,探寻做人处事之理,行文如风行水上,极为自然。全文以“访兰”为线索,结构谨严,层次清晰。以“我”和父亲访兰过程中的对话为重点,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揭示了父亲约“我”赏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尤其通过“家兰”和“野兰”的鲜明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旨。文中写野兰的生存环境,尤见功力,只觉扑朔迷离,别有洞天,风光旖旎,极为感人,为下文议论铺了有力的基础。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家兰”的“甜、媚、俗”与“野兰”的“清爽、纯朴,有灵性”比较,同时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从中悟出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建议本课教学用2课时。
解读与提示
课题:“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教学中可让学生将“访兰”与“赏兰”比较。
第1段:父亲爱兰、育兰,但当人们跑来玩赏时,父亲却添了几分“愠怒”,并且不再植兰,这种反常的原因,在父子访兰时的对话中有两处交代。教学中可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联系下文理解。
第2段:景物描写突出了野兰的生长环境:深山空谷,瀑布垂落。优雅的环境衬托了野兰的高雅不俗,为下文赞美野兰作了铺垫。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并适时背诵。
第3段:“连声叫好”,可以让学生想象“我”叫好的具体语言,配之以兰草图片,以深刻体会兰草的“清妙”。
第4~13段:这是“访兰”过程中父子的对话,这是全文的重点。作者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将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议论作铺垫。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教学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对话,了解对话中包含的思想内容。
第10段:这里的“味”既指兰草的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
第14段:“我”惋惜是因为野兰生长在幽谷而不被众人所知,并不是因为认识到了它的特性。
第15段:这是全文的中心句。可先让学生勾画出后反复朗读,再联系上下文和生活体验说说自己的认识。
第16段:可以抓住“不敢”、“后悔”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生态度。
课后第1题:可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反复朗读体会后,选择如第3段、第15段这一类相关段落背诵。
课后第2题:需要在学生对全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我”和父亲在访兰的过程中的对话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后,方可解决这一问题。
“两个味儿”,既指兰花的香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
提出的问题可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进行,在深入学习中开展讨论解决问题。
文档为doc格式